讓楊麗敏與陳皆蓉感到訝異的是,班上大部分的臺灣同學似乎都無法適應慈懿爸媽的熱情;陳皆蓉覺得,許多同學似乎也不太擅長與長輩互動、相處,就連簡單的擁抱也會面露尷尬或不自在。
不管學生反應冷淡或熱情,來自全臺的慈懿爸媽不畏路程遙遠,每月都向工作單位請假,或自掏腰包帶著美味食物來探望,自始至終耐心地聆聽及陪伴。楊麗敏發現,經過三個學期的相處,一些同學開始能大方地接受慈懿爸媽的關心。
蔡胤穎也感受到慈懿爸媽是真的將他們放在心上,她分享過的事情他們都記得,遇到困難時,他們也會給予許多客觀的回饋,所以她願意放下心防,與之親近。
現今通訊軟體十分便捷,即使身在不同地區、國家,依然可以透過網路聯繫。身處異鄉的外籍生,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或煩惱,無法隨時隨地與親友碰面傾訴,加上學校制度、升學或就業相關的問題,不同國家有不同狀況,即便聊了也無解,只能轉而向慈懿爸媽討論。
「我習慣報喜不報憂,因為不希望打擾父母,讓他們擔心我……」就讀資訊科技管理系大三的廖月鳳認為,外籍生若遇到無法自己消化或解決的事情,不可能直接飛回馬來西亞傾訴,同時也不希望讓遠在家鄉的父母擔心,所以會選擇找慈懿爸媽或師長討論。
就讀慈濟大學傳播系的泰國外籍生 Krit Jirachottanakul也說,出門在外,遇上問題傾向自己試著解決,但每月一次與慈懿爸媽的聚會,仍讓他有所獲益,好比如何排解課業壓力,慈懿爸媽也會帶他們認識臺灣有哪些文化和生活習慣。
「慈懿爸媽就像我在臺灣的爸爸、媽媽。」楊麗敏分享,遇到困難,第一個就是想到慈懿爸媽,他們的存在,就是她在臺的心靈寄託。